進口乳制品占新增消費市場80% 國內乳企加碼全產業鏈欲振興奶業經濟
來源:華夏時報 作者:記者金曉巖 時間:2018-10-15 閱讀:
由于當前奶業發展仍有很多不足之處,導致我國奶業發展仍然存在不平衡、不充分的問題,例如產品供需結構不平衡、養殖加工發展不平衡、生鮮乳生產與進口乳制品生產不平衡等。當前,國內人均乳制品消費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。
除此之外,國產市場的培育尚不充分,近五年,進口乳制品占據新增消費市場的80%,在此發展態勢下,國內乳企們紛紛出招以應對外資乳企的進攻之勢。
區域乳企破局
曾經國內大型乳企和區域乳企屬于錯位競爭,伊利和蒙牛乳企緊盯常溫產品,區域乳企則守著低溫產品過日子,整個乳業市場發展也算均衡。但近幾年來,隨著市場消費需求的變化,以及產業布局的完善,兩大巨頭加大了在低溫產品和渠道下沉上的投入,讓區域乳企的市場承壓。
根據《中國奶業統計摘要》的數據,2011年全國液體乳及乳制品制造業國有企業、私營企業和外商(包括港、澳、臺)投資企業共計382家企業,而2015年這一數字已經下降為323家,行業整合趨勢明顯。
而在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區域,更是乳企激戰的主戰場。例如南京衛崗地處南京,也是兵家必爭之地,不但有蒙牛、伊利,光明,連北京三元也利用蘇果超市的渠道布局介入其中。
對此,衛崗乳業表示,將根據市場消費需求變化,尤其是當下多元化、品質化、高端化、健康化的特點,推出了一系列創新產品,得到了市場的追捧。產品之外,衛崗在渠道上也越活越年輕。其采取新鮮零售戰略,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零售渠道,線上重點打造衛崗自主研發的“天天訂”平臺,聯合京東、天貓旗艦店等電商平臺,多渠道覆蓋。線下積極布局自動販賣機、牛牛店,打通線上線下的消費場景,以適應消費者更多的個性化需求。
而這也與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《關于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》內容相吻合。《意見》明確提到:為不斷滿足消費個性化多元化需求,要以優質、安全、綠色發展為目標,加快構建現代乳制品流通體系。
蒙牛集團副總裁溫永平表示,當前,我國經濟面臨許多外部挑戰,但發展的大勢不會變,居民收入不斷提升的大勢不會變,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會變,總體上的消費升級也不會變。就在去年,農業農村部等國家五部委聯合發布了我國奶業發展的“十三五”規劃,將奶業上升至國家戰略產業的地位。今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《關于推進奶業振興 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》,圍繞奶源基地建設、乳制品加工流通、質量安全監管以及消費引導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。上月的22日,農業農村部、中國奶協發布了《中國奶業質量報告(2018)》,報告指出我國乳品產量穩定,質量持續提升,現代奶業建設穩步推進。
乳企加碼全產業鏈
“中國奶業有兩家企業進入全球十強,許多企業已經踏上了“走出去”的道路。但要清醒地認識到,目前我們在國際市場上缺少“價格”和“標準”方面的話語權,我們只有很少種類的產品銷往海外,我們的全產業鏈管理水平、研發創新投入和高附加值產品占比,和世界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。在這些方面,需要產業鏈上的所有伙伴共同努力。”溫永平在“2018中國奶業20強(D20)峰會”上說。
全產業鏈確實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內乳企的重視。在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看來,奶業的特點是產業鏈長,橫跨一、二、三產業,涉及養殖、研發、生產、流通、消費以及服務等各個方面。因此,龍頭企業要推動整個產業的和諧發展,就必須充分發揮引領帶動作用。
目前,我國奶業市場已經成為全球化貿易市場,國際競爭國內化格局是現狀。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,中國乳企的決策直接影響著全球奶業市場。
業內觀點認為,隨著中國“史上最嚴”食品安全法、配方注冊制的落實,行業正在呈現磅礴生機,但仍需不斷提高自身標準,夯實品質、聚焦差異、持續創新,才能使企業更好地守護本土市場,積極參與到國際競爭。
飛鶴乳業認為,乳制品屬于鮮活食品,不適用飄洋過海長距離運輸,也不適合過熱加工和長期儲存,民族乳業要想高質量發展一定要在新鮮上下工夫。如何做到新鮮?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,利用一系列標準化手段,將食物快速加工處理儲運,最大程度保障食物保質期應有的營養價值,最大程度上保障食物在最短的期限到達消費者手中。其中最為核心的標準就是新鮮的奶源和新鮮的配方。
上篇:
下篇: